河北平山 红色记忆,山水太行

  河北平山,这座位于太行山东麓,石家庄西部的小县城胜景荟萃,奇峰、溶洞、森林、瀑布、温泉等自然景点达300多处。9月2日-6日,由中国旅游报社和石家庄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7美丽中国行”聚集魅力石家庄之正定印象采风活动成功举办。笔者跟随采风团一行来到平山县采访采风,感受红色记忆和秀美的山水。

  平山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西柏坡,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挺进西柏坡。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西柏坡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平山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领导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现了耕者有其田;部署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两个务必”著名论述。1949年3月23日。中国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所以说,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彭德怀和儿童在一起

刘少奇和王光美在西柏坡

  1955年成立的西柏坡纪念馆以大量详实的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再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岁月,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家与国,以及历史的轨迹交融在一起,跌宕起伏。

  天桂山,寻找昔日的白毛女

  白毛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歌剧、电影和芭蕾舞剧版的《白毛女》都是经典之作。值得一提的是,“白毛女”的故事原型就发生在平山县。


白毛女剧照以及部分演员照片。


白毛女洞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传说,加工改编出了歌剧《白毛女》。1951年《白毛女》被搬上大荧幕,有几组重要的场景,就是取自于平山的天桂山景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白毛女洞”了。

  天桂山不仅有白毛女的传奇故事,还有雄奇秀美的自然风景,以及深远的道教文化。古有北武当之称,崇祯皇帝的行宫、全国唯一政教合一的皇家道院——青龙观就座落在山腰上。

  天桂山摩崖归字,字高97.71米,象征着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宽49.10米,寓意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个大字经过7个月的雕刻完成,是平山老区40多万人民为庆香港回归送上的一份厚礼。“归”字是在省会石家庄市经七天七夜完成书写,运抵平山县后,先在平山中学操场上铺开,再用5000平方米的沙布覆盖在字上,然后用红漆描边,整个工序用时4天,再用5天时间将写有“归”字的沙布悬挂在巨壁上,又用10天时间将字描到峭壁上。之后用内燃凿岩机开始艰难的凿刻工程。这个繁体“归”字,笔划外缘总长430米,凿石总量200立方米。

  沕沕水 新中国第一盏灯在这里点亮


泉华台瀑布


高98米的百丈飞瀑布

  《平山县志》这样描述沕沕水:“水自山半涌出,齐声沕沕,倾泻数十丈;山高流深,源清泉冽,波浪似雪,啧湍如花。瀑布遄飞,如白练经于天,如白虹饮于渊……”

  沕沕水景区,仅仅是这个名字就耐人寻味。沕沕水,当地人念做 hū hū水,但现代字典中称"沕"读作"mì"或"wù"。这里有秀美的自然风光,飞瀑、河流、幽谷、群山,景观多样,四季皆景,但是最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1月25日,在这里诞生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央直接领导建设的红色水电站。可以说新中国第一盏灯在这里点亮。

水电站内目前还保存了当年德国制造的发电机和水轮机,这是水轮机为保护水电站,修建的碉堡。

  在电站竣工典礼上,朱德总司令专程到电站剪彩讲话,并为电厂首次启动了水轮发电机组。在之后举行的授奖仪式上,朱总司令亲自向沕沕水电站赠送了“边区创举”纪念匾。其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朱德总司令6次到电站视察,并亲笔题词——“红色发电厂”。

  沕沕水电站的建成投产,不但为军工生产提供了电力保障,而且向西柏坡输送了照明、发报用电,为毛主席、党中央指挥三大战役、解放全中国立下不朽功劳,同时也为我党培养了一批水电建设人才。

原创文章,作者:陕西旅游网。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请点这里。

必看

景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