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故事游安徽 一张红手印的故事

  是什么样的村庄解决了70年代农民的温饱问题呢?又是什么样的村庄让三届国家领导人驻足留念呢?没错,它就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小岗村,这个被誉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小村庄曾经以它独具的创造力吸引了全国农民的目光,开创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大包干,从此中国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江淮大地上,有这么一个贫穷而又落后的地方,它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村民凭借着淳朴耐劳的品质,在这块贫瘠的岗地上挖掘着一口口粮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却无法填饱自己的肚皮,许多人被迫背着花鼓外出乞讨要饭。然而还有十八位坚硬的庄稼汉,依然坚守着这个他们既热爱而又无可奈何的土地。为了解决温饱,他们尝试过责任田、联产计酬,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办法。一次次地尝试,一次次地失败。他们由最初的希望一步步地走向失望,温饱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历史的车轮承载着他们破灭的梦想滚到了1978年12月一个寒风凛冽的晚上,北风卷着落叶呼呼的刮着,大片大片的雪花飘落下来。凤阳县小岗村这个穷的快要饿死人的村落里,一个破旧的茅草屋内,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十八位衣衫褴褛的庄稼汉围坐在一起,依然在商量着生计。他们有的眉头紧锁,有的唉声叹气,有的低着头抽着烟。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说:“我儿子病了,没钱看病,谁家有钱给我借点。”大家都摇着头。年龄最大的关老头说:“我家那口子都带着姑娘出去逃荒了,连一粒米都没了,哪来的钱?”。严宏昌说:“这样不行,解放这么多年了咱们还吃不饱肚子,如果大家愿意,咱们就把土地给分了吧”。“不行,现在是不允许分田单干的,这是要坐牢杀头的”,一个声音冒了出来。严队长说:“那咱们就等着被饿死?”。此时的屋子里死一般的沉默,生活的希望化作一缕缕青烟飘向了窗外。过了片刻,严队长毅然决然地拿出一张破纸划了起来,他是这样写的“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就这样,十八位庄稼汉以中国最传统、最古老的方式在契约书上按下了十八颗鲜红的红手印。就是这份红手印,它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书。它让原本停止不前的中国农业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18颗红手印创立的大包干责任制,已经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政治制度,解决了神州大地亿万农民的温饱问题。

  这一事件是农民自发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产生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轰动效应,大包干改变了社会生产关系,打破了原有的分配方式,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今这18位庄稼汉的豪言壮语已融入了历史的长河,也成为中国改革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这18颗红手印犹如一丝丝红线,编织成一幅幅中国改革开放的千尺彩绢。对此,邓小平爷爷就深情地说过“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的改革始于安徽”。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小岗人根据自身特点,开始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初步实现了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的多点突破,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改革致富之路。如今的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小岗村排排新居错落有致,入村道路四通八达,高效农业示范园、大型企业如雨后春笋,旅游产业更是蓬蓬勃勃。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小岗村视察,并给小岗村带来一次次的发展机遇。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小岗村,参观当时按红手印的当年农家时感慨的说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了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了中国改革的标志”。在会谈中说到“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总书记的一番话再一次肯定了当年十八位庄稼汉的壮举。

  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号角再次吹响,我们面临着种种复杂多变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同样需要红手印的决心、勇气和永不言退的坚持。今天我们齐聚一堂,讲述“一张红手印”故事,就是想自豪地告诉全国人民“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原创文章,作者:陕西旅游网。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请点这里。

安徽 红手印

阅读:0

必看

景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