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媒体人亲述:我离开传媒行业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由赵宏民整理自知乎,摘选了好评最多的5个答案:
flypig(获172赞同)
我先说自己的看法吧,从一个前商业记者的角度:
(以下回答将会大量使用「在中国」三个字,这代表了:我略微知道西方媒体的情况,但是我没在西方媒体长时间工作过,所以我没有发言权,我只能说中国媒体的情况。同时,「在中国」三个字不代表这些是中国的特例。)
1. 在中国,媒体业者的薪资水平较低。但是媒体需要的是一群很聪明的人,那么以这群人的智力肯定不会长时间满足于低水平的薪资。
2. 在中国,商业媒体是被商业社会看不起的。我从不相信公关业者对于编辑记者当面的甜言蜜语,因为中国的大部分记者只会干收钱发稿的事情,所以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在商业社会看来不过是张口要饭的。无论你怎么努力,你所在的行业已经腐烂,你难免被波及。
3. 在中国,商业媒体对于商业世界的真相一无所知。虽然你经常看到许多业界公认的优秀记者对于商业社会进行颇为深入的报道,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深度剖析,并且深以为然,但是当你真正进入商业社会之后,你会发现其中越「深入」的报道往往是距离真相越遥远的。当这种颠覆感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你不免怀疑媒体存在的必要性,并会竭尽所能进入那个真实的商业世界。
三条理由足以让我离开媒体业。
盖文张(获131赞同)
主观原因:
1、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在《南方都市报》从事VC、投资领域的报道之后,越发确定自己对商业地产、汽车、快消品什么的兴趣远远不及互联网,只有互联网行业的新鲜话题才能真正让我产生好奇心,有充分探究的动力,想投身其中。
2、我想尽快离开这个被利益侵蚀的传统媒体行业。记者们收钱发稿这已经司空见惯了,敲诈勒索的事情也不少,曾经在一个活动上初次认识汽车X报的记者,第二天就邀约我一起出差去写某汽车公司的负面K钱,原因居然是“南都的牌子比较好用"。在一个这样的行业里,我不遵循潜规则,就会成为异类,就像我供职于《第一财经周刊》时遇到的那样,当我屡屡不拿车马费的时候,企业就再也不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发布会了——他们认为这样的记者不好对付,干脆就不接触了。在一个被做坏了的行业,我无法不被波及。
3、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渴望改变。随着我采访的VC、创业者越来越多,我对于写好一篇商业报道就越发感到无力,看起来我是站在云端和他们对话,在做足功课的前提下似乎谈得比较投机,但不同的是,他们是从树根长到云端的,而我是拽着气球飞到云端的,什么都很虚,这让我很不安,我觉得应该打好基础,去真实的商业环境下历练一番。
客观原因:
1、职业上升空间非常有限。如果我保持积极的状态,可能写稿子做报道越来越厉害,但除了从甲媒体换到乙媒体,从写A行业换到写B行业之外,上升的渠道实在太窄。此外,把精力专注到事情上之后,自然就疏于”经营“媒体内部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也就无从下手,眼睁睁的看着另一类记者,通过承包版面、举行活动等创造利润的方式上升得越来越快,最后成为自己的领导。
2、不认可现有媒体管理者的理念。刚开始玩新浪微博的时候我关注了一大堆传统媒体的主编,发现他们如交际花一般,整天在微博上秀各种饭局各种赞助各种活动,将媒体资源变现成金钱,现实是在媒体内部却舍不得给底层记者多提供一点点的保障,反而要在人力资源上进行压榨——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我将来辛辛苦苦敖到那个阶段也不过是这样,那该多没劲,这完全不是我要的。
基于这些原因,我选择了离开。
张亮 (获42赞同)
实话说,我并不觉得我离开了媒体业。
我只是离开了传统媒体业。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媒体的一部分:当我用微博、Twitter、博客,当然还有知乎的时候,我在像以往为杂志打工时一样创造内容。
虽然我从来没这么说过,但我愿意说,离开传统媒体业,是为了更好的参与未来的媒体。
在杂志工作时,我参与过杂志的网络版,也做过Apple4us这样的小众媒体,以及 DaCode这样的将媒体与电子商务结合的尝试。我的确觉得,无论我如何努力,屁股决定脑袋,我不可能做出太激进的创新。
但现在我可以了,社交游戏、社交网站、手机社区、手机媒体、平板媒体……所有事儿在我看来都是未来的媒体,我很高兴我能投入这一洪流。
楠爷(获65赞)
我从1999年开始为电子电脑报、微型计算机、电脑报、天极网服务,2002年毕业之后去中国计算机报服务了6年,之后转型去宣亚传播集团做PR,然后自己开公关公司又做了3年,现在做投行,我想我的经历和感受可供大家参考一下:
1. 做一个好记者曾经是我的梦想,为此,我辞去了在ZTE南京研发中心做IT工程师的毕业工作。毅然来了北京,忍受着极为痛苦的天气,一呆就是8年。
2. 从2005年开始,我发现中国的记者,中国的公关,中国的厂商实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大家都在编织一些很美好的故事。
3. 随着IT传统媒体的不景气,我辞去了中国计算机报的工作,转型宣亚做PR。操控媒体,控制媒体,是中国PR的主旋律。
4. 我得了抑郁症,去年。因为我为某公司的服务的时候,我大幅度修改了一篇很好的财经媒体记者写的稿子,这让我良心受到了谴责和不安,所以我辞职,退出了创业的公司。
5. 我发现,这种没有下限的新闻道德和内心暗藏的新闻理想之间的折磨异常痛苦,抑郁症给我带来的折磨至今没有消退。即便目前还有许多朋友跟我想合作PR工作,都被我拒绝。
远离新闻,远离PR,从投行重新出发,这是我目前自我疗伤的一个方式。只有在投行这种相对中立的地方,我才能找到价值观的共鸣吧。
新闻已死,PR已死。唉
PS:如果你认为你写写字就能了解产业,或者了解Marketing,那就真的大错特错了。我们的记者太浮躁,所以转型很痛苦
补充一下:看看今天新京报的记者们,就知道中国的新闻记者多么艰难。我们总是在尊严和利益之间游走,我选择体面有尊严的去死,而不愿苟活着。
刘新征(获44赞同)
说的是传统媒体吧?
首先:行业职业架构扁平化严重,只有记者/编辑——部门主任——总编辑 基本只有三级,从格局上看,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是记者/编辑
其次:毫无积累,劳动边际成本下降太慢。作家、音乐人可以有版权收入,媒体人员只能是一次性出售,不享有任何版权。很多行业入行门槛高,但一旦做顺手,劳动边际成本会迅速下降。而媒体人员,入行第二年和入行第十年,劳动强度不会发生下降,甚至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变差劳动强度还会更高。
简单地说,两个大学生,一个进了媒体,另外一个进入其他行业,刚进入时,进媒体的这个同学收入会上另外一个行业的两倍,甚至更多。但是十年以后,进媒体的同学收入还是那么多,而另外一名同学可能已经翻了好几倍,而且这名同学挣钱越来越容易,做媒体的那个同学挣钱越来越难。
这就是生活。
当你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会快速地离开这个行业,当你离开了这个行业,你会更加明白这些道理。
当然了,一定会有还在媒体的同学会说,怎么拿钱来评判这个行业,我们从事的……我们如何……特殊,我们如何……有理想,我们为了……未来……中国……良心……坚持
我只会说:这个行业如果不靠洗脑以及自我洗脑,还真是没法生存。妈的,不想再听这样的话,也是我离开这个行业原因之一。
总结:赏门前花开花落,看身边人来人往,媒体业是一个流动性比较大的行业,上下游太多的诱惑,内心梦想的坚持。造就了这些个“可爱”的----媒体人。
原创文章,作者:陕西旅游网。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请点这里。
阅读:0
必看
-
跟着故事游安徽 一个非遗老油坊的故事随着现代化机器榨油技术的普及,传统的人工榨油作坊逐渐消失。当周围的老油坊一个接一个不复存在时,安徽青阳县朱备镇 江村...
-
桂林市积极打造生态旅游新品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
-
视频为支撑的独立社交为何难行其道?在互联网创立之初,博客和论坛成了主流的社交平台,在2G和3G时代以文字、图片、语音为载体微博微信等成了社交的主流。如今,...
-
澳门举办“一带一路”研讨会聚焦“平台”“节点”作用6月8日,一带一路与澳门发展国际研讨会举行。来自中国、葡萄牙、泰国和巴西等国家的政界人士以及海内外商界、侨界领袖、专家...
-
“盛世公主号”上的丝路民心相通6月13日,在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前往马来西亚槟城的航段上,工作人员在盛世公主号邮轮上向乘客展示中国丝绸制品。 作为中国...
-
花是花情绪和勇气 艺术有许多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每个人自然情绪的表达,从这种角度看人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 王华的画就有这...
-
坐上乐山这列开往春天的小火车成都人春天的手机上,总会被一辆旧式窄轨小火车霸屏着。从金色花海中穿行的古老蒸汽火车,美得就像动漫里的场景。这一列开往...
-
安徽自驾新线路——金寨马丁公路焕然一新的徽杭古道和无意间发现的安徽川藏线、桃岭公路吸引了无数喜欢自驾的旅游达人,更多的美景展现在眼前。皖南的山水突...
-
埃菲尔铁塔上玩溜索6月8日,在法国巴黎,一名挑战者从埃菲尔铁塔上溜下来。法国网球公开赛的主办方为游人开设了溜索玩法从巴黎埃菲尔铁塔上溜下...
-
恋恋布里斯班 邂逅蓝花楹的紫色梦境正当北半球由夏转秋,地球另一边的澳大利亚正是春暖花开。 你也许已经造访过久负盛名的悉尼歌剧院,流连于复古优雅的墨尔本...
-
择古堰画乡古街 抒情写意今晚看到一句话来自德国著名博物学家、自然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关于旅行意义的说法。他说:我被一种不确定的渴望...
-
记者抢“鲜”探营2017丝博会 特色表演将再现丝路商贸风情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明天,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21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将掀起盖头,露出芳容。格外引...
标签
热榜